如果有一天我們有了自己的公司,一定告誡自己公私分明任人唯賢。在私人生活中可以給予他們幫助,但在工作中絕不可因私廢公因小失大。依據個人的才能給予員工合適的位置,這樣才能發(fā)揮員工的最大的積極性,而員工的積極性就是企業(yè)的效益,【智風績效】認為員工的認可就是企業(yè)的未來!
選人用人是組織部的一項重要工作職責,關系到整個企業(yè)的建設,意義重大。任人唯賢是選人用人的一條重要原則,在以往的各項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選拔過程當中,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,任人唯賢要特別注重于三個方面。首先任人唯賢 要視野開闊,不拘形式,既要善于發(fā)現人才,又要突破一些傳統(tǒng)用人機制的限制,不受形式的束縛,將人才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使用。同時,任人唯賢要一視同仁,不設 門檻。既然是任人唯賢,那當然是德才兼?zhèn)浼纯?。可是企業(yè)現在很多時候選拔人才,動不動就是一大串的報名條件,有些起點較低但通過自身努力掌握了豐富知識的人被排斥在外。比如有的選拔考試,報名條件第一條就是全日制本科畢業(yè)。很多大中專生因受當時的條件限制,不能達到這個條件,但并不能夠說明他們比本科生能力差,這些人當中也有臥虎藏龍之輩,他們進不了這個圈子也就無法被發(fā)現,更無法被當做 “賢”才來使用。其實社會早就對學歷和能力的關系有了一個對比,學歷不等于能力, 不能以學歷來選人用人。當然任人唯賢要工作第一,不避親朋。有人說任人唯賢就要避開親朋。當然,任人絕對不能唯親,但如果親朋當中有精英、有優(yōu)秀分子,是賢才用一用又有何妨呢?任人唯賢要從工作的角度出發(fā),只要有利于工作,不違背用人原 則,不論是不是親朋都可以放到適合的位置上讓他發(fā)揮自己的才能。古人尚能舉賢不 避親,現代人為何又要受到各方的約束,讓自己親朋中的賢才們無用武之地呢?
三國時,一代梟雄曹操首先提出了選才標準:唯才是舉。曹操曾經多次下令,公開向全國求賢。他針對東漢選官的積弊,以無畏的膽略,把“德 行”、“名節(jié)”、"門第"等迂腐無用的選才標準一掃而光,提出了唯才是舉 的選人標準,極具個性。
他要求各級官吏,要不拘微賤,不拘品行,勿廢偏短,把那些具有真才 實學的人統(tǒng)統(tǒng)推薦上來。曹操實踐了他對人才的重視和愛惜,把人無完人、慎無苛求的思想,把 才重一技、用其所長的思想,把只用人才、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頂峰。
應該說,曹操更注重"才"。而我們現在一般把人分為四等,依次為: 有德有才、有德無才、無德有才、無德無才。這個卻體現了中國傳統(tǒng)的“德本才末”的觀點。用人不避親朋也有任人唯親的嫌疑,會讓人對選人用人的公正性產生懷疑。因此,要真正不避親朋的使用賢才,給所有的人才一個公平的競爭環(huán)境。
王安公司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并非它缺乏人力資源1984年,該公司 的營業(yè)額高達33億美元,雇有2.48萬名員工,可謂實力雄厚 而是缺乏 社會資本,缺乏將公司內部員工相互凝聚的社會基礎。受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影響,王安本人對家族外的美國高層老板不放心,也不信任。
因此,當外部競爭環(huán)境發(fā)生變化時,他便把公司大權交給自己的兒子, 而本應繼承權力的美國經理卻遭到了冷落,結果導致許多有才華的經理人在 關鍵時刻離職而去,使公司業(yè)績一敗涂地,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由此可 見,不能任賢的企業(yè)是沒有希望可言的。
孟子一直主張任人唯賢,他的觀點也被現代很多企業(yè)管理者推崇并宣傳,但在任 人唯賢與任人唯親的選擇中,還是有很多人會迷失,這又涉及了企業(yè)經營管理者境界 問題了。